【發文又刪除,你也得到了「社交認同病」嗎?】
這是一個情境劇:你閱讀一篇網路文章,覺得實在言之有理,內心澎拜,於是分享到臉書、打了幾串簡短心得。
過了10分鐘,你發現讚數不如預期,又被「臉書朋友」在底下留反駁,想了又想,明知自己沒錯,仍舊刪除文章。
觀察社群網站,我發現很多人有這樣的狀況,無論轉發文章、打狀態、放照片,不知怎麼地,明明是自己頁面,分享的是自己喜歡的東西,卻莫名感到心虛無比,總是顧慮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發出的東西。
社群網站成立的美意,本該是大家互相交流、發表各自觀點,以求更靠近彼此。
但科技到底是冷冰冰、無感受性的,社群網站的存在雖然能讓人們在溝通上更為便利,卻忽略人性本身存在著的「原欲」,有的時候,它更成為了「激化原欲」的媒介。
---
人沒有善惡,只有原欲,無論是佛教的貪嗔癡、希臘諸神的七情六慾、基督教裡的七原罪,連告子都說了「食色性也」,顯見人性就是會有「欲望」,活在世界上,大家都是努力在平衡欲望。
如若動機良善,適度原欲可以產生正面樂觀、越挫越勇的特質;反之,一旦過度關注外界事物,無限制地擴張欲求,衍生而來的嫉妒、暴戾之氣不說。
但,深埋在這些情緒背後的,更多地是對自己缺乏信心,無法認同自己的獨一無二。
---
前天看了 #Netflix 原創紀錄片《智能社會:進退兩難》(The Social Dilemma, 2020),該片訪問多位曾在臉書、IG、推特、Google任職的創辦者、領導者與工程師,鉅細彌遺地分析隱藏在社群軟體背後的隱憂和陰謀。
這部片我看了頭皮發麻,因為片中的確點出上述隱憂,這是一種「社交認同病」。
精神科醫師指出,自從社群網站在2011年成為大勢,青少年憂鬱症比例大幅攀升,平均每年都比去年成長3倍左右。
梳理心病源頭,多半是看到同學們在社群網站上光鮮亮麗的一面,從而產生無法肯定自己的情緒。
發明臉書「按讚」機制的 Leah Pearlman 則說,當初發明點讚的動機,是希望能傳遞歡樂、正能量給朋友。
可她想都沒想到,這竟然在未來會成為使用者們「自我認同」的判斷基準,搞得如果朋友都沒按讚,就是間接在否定自己的價值。
社群網站幫助我們更靠近外界,卻逐漸迷失自己。
---
到頭來,我們只會放上自己想給大家看到的事物,曬出自己的豐功偉業、家庭和樂,幾年前就連「曬娃」也新創成名詞 “Sharenting” ,編列到柯林英文詞典(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)。
很多人會憤憤不平:「難道我不能向每個人分享喜悅跟紀錄心情嗎?」
當然可以,不過請記住:真心會為你的幸福與成功感到開心的,到底還是你的知己和家人們,既然身為知己與家人,自然沒必要透過社群網站公開PO文給他們看,你是可以私下傳訊息和分享照片的。
畢竟,我就曾經聽到一位朋友,他抱怨著臉書上另一個喜歡曬小孩、分享自己豐功偉業的「朋友」,對他的舉止感到厭煩跟訕笑,還私下批評對方小孩子長得很醜。(從這邊又可延伸另外一題:社群網站上的朋友,有幾個是真心朋友?)
---
我個人的想法是:每個人要曬他們家的東西、怎麼炫耀都不關我事,可是我們不得不正視,市面上多數人的心胸,不知為何,往往是「PO者無心,看者有意」的。
相信不少人都瞭解此事,不知不覺,他們都罹患「社交認同病」而不自知。
這些人,他們小心翼翼地斟酌發文用語、確保照片品質、自拍修圖修到不像本人,將社群網站變成表現自己的平台,但呈現出來的也不見得符合現實生活中的自己,變得只是「刻意」想秀給別人看,還要佯裝自己是率性隨意,不覺得人生很辛苦嗎?
對於社交認同病,電影《智能社會:進退兩難》裡頭的頂尖工程師們,其實給觀眾一點方向:盡可能遠離社群軟體、減少使用它們的次數,每天花更多時間照顧自己、陪伴家人。
如果執意要上傳跟紀錄,還是想分享給「大家」看,那也是沒關係的,就是時刻謹記:不要去在意別人怎麼看、私底下如何說,也不要被讚數綁架了。
你心裡感到平靜,才是最重要,而這就得問你自己了。
Netflix
https://www.adaymag.com/2020/09/24/cyber-self-harm-definition.html